●她生养13个子女~梁平唐氏母亲97岁高寿离世! 三儿深情忆老母~
清明追思
在梁平百里竹海龙门花庙村,
一对了不起的夫妻生育养大12子1女,
子女们有能力有出息,唐氏远近闻名!
图为2000年时老夫妻和13个子女的合影!
2天前,我们还曾在分享传奇的唐氏大家庭中老大 唐廷洪 生前的故事 《泪崩| 梁平传奇乡村医生唐廷洪生前的最后时光…女儿痛切心扉》,唐氏一门的故事,足以写成一本励志的大书,也足以写成一本家风家训的经典。清明将近,唐家老三唐廷乾为已故整3年的母亲李德玉写下了一篇文章表达对母亲 的追思,情真意切,体现出唐家优良的家风和教育!一位平凡伟大的母亲,如果她健在,今年当是百岁之期~
忆 母 亲
——追思母亲李德玉老夫人
(注:仅小标题为编所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 杜牧《清明》) 家丧慈母整三载,我思先辈慰后人。
老母生前2013 年 9 月于峨眉山市
97岁老母清明节驾鹤西去
公元 2016 年 4 月 4 日,农历丙申年二月二十七,清明节,黎明前 2 点过,百里竹海花庙村。夜空灰蒙蒙的,像要下雨的样子,整个山村仍在沉睡, 山里偶尔传来几声凄厉的猫头鹰叫声。
此时,唯有唐家老院子的灯光格外明亮,一群神色凝重的人围在堂屋里,注视着坐卧在病榻上的老人,绝望地等待着那不幸的时刻。这些人是老人的至亲,包括十几个儿女、侄儿和一些儿媳、还有侍候老人的孙儿女等。
除了长期住在老家的大哥、大嫂与二哥、二嫂和五弟、五弟媳以及两个堂弟外,其他人都是从外地急匆匆地赶到老家的。
此时,老人那张慈祥的脸已变成了铁青色,一双眼睛已黯然失色,几乎没有了反映。
天空沉闷欲雨无滴、人在悲泣欲哭无泪,堂屋里一下变得出奇的静,突然,老人长吁一声,心脏停止了跳动,时钟定格在凌晨 2 点 37 分。
脆弱的五弟媳由先前的抽泣即刻放声痛哭,随之在场的女人们都掩饰不住悲哀,或抽泣或流泪, 男人们强忍悲痛有条不紊地忙着老人的后事。
院坝里,鞭炮声划破夜空的寂静,响彻整个大山,告知唐氏家族及乡邻:近邻家族中年纪最大、辈份最高的长者仙逝了!
主事的二哥哽咽着对大家说,老人享年 97 岁,高寿逝世,我们不要过于悲伤。
家里这两天出现了异象,前后飞来了两群蜜蜂,白天在堂屋外的阶沿上和院坝里飞来飞去,然后井然有序地飞进两个空蜂房,像是有神灵来接送母亲的灵魂升天。
母亲此次病危从县医院转回老家,在外的弟兄姊妹多数在前几天已陆续赶回到她的身边,恰恰生日与清明节令有关的两个兄弟(十一弟,今年农历生日恰是公历的 4 月 4 日清明节;最小的弟弟,农历丙午年清明节出生)昨天赶到家,母亲见了所有的子女后才归天。
二哥对母亲说,您的子女们都是您的孝子,您养育我们没有留下任何遗憾!您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您的音容笑貌永驻我们心间,儿女们和其后代将生生世世、年年清明缅怀您和父亲!
15岁嫁入唐家累弯了腰
母亲生于公元 1920 年农历五月初一,15 岁由龙门镇农胜村打鼓岭李家嫁入百里竹海花庙村唐家,作为父亲的好帮手、好管家,与父亲同甘共苦相依相伴 80 载,生育子女 13 个, 茹辛含苦,大爱无边,将个个子女抚育成人。
子女们走入社会后在家乡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或布衣行医、或手艺农耕、或从教为师、或从军卫国、或做公务员,人人都有奋发向上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家乡及国家做出了一定贡献。
最小的弟弟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父母亲在古稀之年觉得该卸下抚育子女的重担了,决定从乡下进城住在做中学教师的九弟家,颐养天年。刚进城时,母亲勤劳本份使然,向人要了一小片地种菜、种红苕,小有收获,还帮助九弟媳做些家务,劳中有乐。
母亲长期劳累腰背过早佝偻,子女们劝她不要再弯腰干活了,她从此作罢,家务活全交九弟媳做。
至此,与父亲一起每天上午拿着小凳子从家里出门,手牵着手在街沿上慢步,一边浏览着市面变化和过往行人,一边聊天,偶然遇见熟人招呼,便热情地与之寒暄,然后走到老年人经常打堆的地方停下来,参与到老年活动中,父亲与人打纸牌,母亲与人摆龙门阵。
经约一个时辰,纸牌堆散伙,他们又双双慢慢地走回家。
午休时间,父亲在床上小睡,母亲在沙发上打盹儿。父亲起床后把电视打开,两人一起看电视,父亲耳朵背,戴着老花镜边看节目边朗读图像下边的文字,母亲多半是在听父亲的朗读声音,她的耳朵、眼睛都好,但她的眼睛很少往电视屏幕上扫。
当有人来看望他们时,他们十分高兴地招待客人坐下聊天,常年如此。
父母亲在长期艰苦创业齐家的过程中形成的感情融洽而默契,处理事情,父亲刚,他决定了的事必须照办,母亲柔,自己想办的事情一定要与父亲商量。
对待正处孩童时期的子女,父亲严,母亲慈,父亲常呵斥我们,偶尔还让我们受皮肉之苦,母亲常呵护我们,有空就与我们玩“虫 虫飞”、“翻茶盘”。所以弟兄们年少的时候都亲母亲,有什么事情多给母亲说,母亲再转告父亲。
他们之间,父亲对母亲始终呵护有加,母亲对父亲一往情深。
父亲推辞掉税务工作在乡舀纸
刚解放时,父亲是乡农协主席,土改结束后,县政府正式调他到区里搞税务工作,那时我大哥 12 岁,二哥 10 岁,我 8 岁,下边还有三个弟弟,父亲不愿把家庭重担丢给母亲个人承担,放弃脱产工作的机会,甘愿当农民,在家乡舀纸养家。
舀纸是手工活,既要技艺,更要体力,每天舀多少张纸就要弯腰低头多少次,所以经常累得腰酸背疼。
为减少父亲的体力消耗,母亲带着我们承担了许多辅助活儿,并希望我们早点为家里挣钱以减轻父亲负担,所以大哥、二哥高小毕业以后就成了父亲撑起大家庭的得力助手。
父亲 92 岁的时候因心血管病住院,病情没有及时告诉母亲,令她着急,要我陪她去医院看望父亲。
到了医院,父亲已转危为安,两个耄耋老人四目相对,相持良久,父亲说:“你来做什么,我病好了。”母亲说:“我不放心!”简单的一问一答向后辈和同室病友展示了母亲对父亲的牵挂和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母亲是平凡的,像千千万万个农村母亲一样,既要协助丈夫挣钱养家,还要主持家务喂养孩子。
当时家里以手工造纸为主,兼种少量田地,母亲带着大哥、二哥和我等几个大点的孩子为父亲舀纸备料,父亲舀的纸凳子(湿毛坯)出来后,母亲和奶奶在焙屋(烘房)焙纸。
此外,母亲还要挖土种菜、喂猪、耒(lei)谷、舂米、推磨、挑水、劈柴、做饭、缝补衣服等,家务活是相邻人家的两到三倍,可她从来没有叫过苦。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地方政策脱离实际,割“资本主义尾巴“,使农民的生活几乎陷于绝境。生活的艰难使父 母亲为我们的生存操碎了心,家里揭不开锅盖的时候,母亲常带着孩子们在山里采摘野菜、挖藤根。夜里或凌晨,母亲独自摇着沉重的石磨,将粗糠皮或剁碎的苞谷芯磨细,与野菜或磨碎的湿藤根一起煮成糊糊,给全家人填肚子。
那时我们年轻,熬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苦日子,爷爷奶奶经受不住煎熬,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至此,父母亲更辛苦了,母亲的家务负担更重了,奶奶在世的时候由奶奶做饭、喂猪,奶奶不在了,担子全压在了母亲肩上。
母亲永远是最忙碌的人
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家里的母亲是一个忙忙碌碌闲不住的人,吃饭的时候最后一个上饭桌,晚上最后睡觉,早晨最先起床。
寒冷的冬天晚上,大家围坐火炉烤火,母亲在火炉边用火上的吊锅做饭炒菜,全家人吃完晚饭后继续烤火,母亲仍然在忙,或补衣服、洗衣服,或纳鞋底、做布鞋。忙中还不忘给我们说笑话、讲故事。
母亲是伟大的,伟大在于她的豁达善良与慈爱。她用豁达乐观的态度对待人间烦事,用善良的品德对待邻里及世人,用慈爱的胸怀温暖子女的身心。
伟大还在于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铸就我们吃苦耐劳、朴实无华、宽厚待人、先人后己、孝顺父母等品质。
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她要送给院里邻居尝;解放前及解放初,常有乞丐在乡间挨家乞讨,家里虽不富裕, 她会亲自往讨口人的口袋里装粮食。
每到过年的时候,母亲会炒许多包谷花、沙锅胡豆、红薯乾等存放在瓦坛子里让我们当零食吃。
父母亲对众多子女的抚育大爱无边,我们弟兄多, 临近闻名,山外比较殷实而又缺男孩的人家曾多次要我们某个弟兄去当儿嗣后,这些人家有的是父亲的的朋友,有的已与父亲结为干亲,有的想结儿女亲家,都被父母拒绝,他们说, 孩子再多,再苦再累也要把每个孩子养大成人。
比起邻里同龄孩子,我们虽然穿得旧一些, 干活多一些,但是我们弟兄姊妹的发蒙读书一个也没有耽误,而且比村里同龄孩子发蒙还早。
宥于当时教育环境,大哥、二哥、四弟小学毕业后没有机会升中学就拜师学艺,老大学中医, 老二学珠算,老四学缝纫,为他们的以后从业打下了基础。
母亲十分孝顺我们的爷爷、奶奶, 奶奶缠过足,母亲从来不让她干重活,还教育我们识礼数、守规矩、尊敬长辈,全家人吃饭时,先请爷爷奶奶入上席坐定,我们后上桌,并叫我们主动给爷爷、奶奶和父亲添饭。
2014 年 6 月在重庆三峡学院
我是家里第一个考上县城中学的孩子,受到家里的格外关照。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正读高中,当时学生定量口粮一减再减,许多同学得了浮肿病,我虽然没有浮肿病,但身体极度瘦弱,走路打偏偏,回到家里,母亲从亲戚家要了些黄豆炒熟了给我带回学校,并告诉我细水长流每天吃一把。
当时大哥廷洪在龙门公社医院当院长不在家,父亲叫二哥为我做了一些“补药”丸子让我每天吃一粒。
我考上大学的第一学期,困难时期还没有结束,父亲到处托人换了些全国粮票给我,叫我肚子饿了买饼干吃。
我在贵州大三线工作的时候,父母曾两次来到我工作的单位,一个比老家更大的山沟里的军工厂。
我特别愧疚的是两次都没能够陪伴他们在附近城里去逛街。第一次,我恰在当地政府的劳动局讲课;第二次,我已担任单位主要领导,工作抽不开身。
北京领导到单位视察时说,这里群山环抱,风景好、空气新鲜,像一个公园。父亲说,你那里生活比老家还艰苦。
但是,父母亲并不埋怨我,反而更加挂念我, 每年家里杀了年猪都要给我寄腊肉。
让人高兴的是,在我知天命的年龄,我调入了离老家不远的重庆三峡学院工作,从此实现了我多年来回归父母身边工作的心愿。
父母也高兴,他们曾两次到学校来。每逢节假日以及他们的生日,我和爱人都回去看望他们,陪他们摆龙门阵、逛街、见故人,他们像孩子似地非常开心。
2015 年 7 月在老家
父母亲子女 13 个,孙子女 33 个,还在不断添重孙,四世同堂,令他们十分高兴,他们关心着每一个后人的成长。
后人散布在重庆、四川、贵州、北京、东南沿海等地及至海外,这让他们感到非常自豪,每当有子孙从远方回到他们的身边,为他们带去了极大欢乐。
在两个老人每次大寿期间,众多后人齐聚家乡为老人拜寿,更使他们喜不自禁。
2005 年 3 月他们的唯一外孙结婚,已是 85 岁的母亲不顾长途乘车的疲劳与后辈们一起赶到万州女儿家参加外孙、外孙媳的结婚仪式,与五弟媳一起住在我家,我家在六楼,85 岁高龄的母亲爬上六楼不需要我们搀扶。老人九旬以后身体状况逐渐下降, 但头脑清醒,生活仍能自理。
2012 年 9 月 9 日,父亲不幸去世,对她刺激太大,身体每况愈下,常生病,但生活仍能自理,神智也很清楚。
父母当年的合照
2013 年夏天去四川的峨眉山、乐山、眉山及成都等地与工作或生活在那些地方的儿子等亲人相聚,虽坐轮椅,但精神不错。
2014 年六月到万州女儿家玩了一段时期,当时我们夫妇从北京回老家看她正好在万州相聚,母亲在妹妹和我们夫妇的陪伴下到长江边和重庆三峡学院老校区等处观景,心情十分愉快。
2015 年 7 月下旬,我和爱人回梁平九弟家看望她,她先是在病床上躺着,随后下床与我们同桌吃饭,吃饭不多。
第二天我与妹妹一起送她回乡下老家,走到路途,她突然问我:“你是哪个?”令我大吃一惊,母亲果然有健忘症了?稍停片刻又恢复了记忆。
回到老家后在大嫂、二嫂与妹妹的陪护下多么安详啊!还到她生养我们的老房子街沿上与二哥夫妇、五弟夫妇、妹妹及我等人拍照合影。
2015 年 7 月 23 日在老家
不久母亲又回到县城,先后两次在医院住院,身体状况越来越糟, 九弟告诉弟兄姊妹随时做好不测的思想准备。
2016 年初,老大、老二、老五、老六、老七、老八、老九、老十二等前后在梁平老九家或医院看望和侍奉病危的母亲。
4 月 4 日,清明节, 在乡下老家,母亲驾鹤离我们而去!
父母亲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结伴八十载,同为高寿星,均享 97 年人生。年年清明,今又清明,“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唐。孟浩然,《清明即事》)。
追忆过去,父亲在弥留之际,我不在跟前已是不孝。四年过后,母在弥留之际,母与儿泪水绝别,愁难断!
感谢兄、嫂、弟、妹、弟媳,他们在父母亲生命的最后历程中所付出的心血,特别感谢九弟夫妻长期为侍奉父母所做的贡献。
天下父母对儿女的养育之恩不朽! 愿天下子女对父母的无私大爱不忘!
三儿 廷乾
2019 年清明节前夕
唐家子长唐廷洪与九弟合影
相关阅读>>
《泪崩| 梁平传奇乡村医生唐廷洪生前的最后时光…女儿痛切心扉》
《●梁平第一超级大家庭:父母养大12个儿子,1个女儿…后辈150多人英才济济!》
本文作者唐廷乾另一文章:《百里竹海一孩子差点被豹子吃了,他后来考上北京名牌大学~村民曾天天防野猪刺猬》
●梁平姓陈的注意:忠县碾盘陈氏寻梁平宗亲…
特 别 提 醒
梁平万事通或本地通公众号首页
输唐氏或唐廷洪弹出唐家故事汇总
●梁平姓陈的注意:忠县碾盘陈氏寻梁平宗亲…
○寻20年前万州一起学车的师姐, 她是梁平聚奎或和林人
客服 18725647187 或 18223907502
广告推广| 15023099985 或 18983536872
↓↓点“阅读原文”进入梁平万事通主页